「你的那座山,是你和你想要的生活之間的障礙。面對它,也是你獲得自由和成長的唯一途徑。」
作者用高山來形容這個障礙,這座高山不是一個難題,而是我們內在的問題,一個不穩定的基礎。必須經過深度的心理挖掘,才能找出來。
而你知道自己眼前的高山是什麼嗎?是上癮、體重、人際關係、工作、幹勁或金錢?是一種模糊的焦慮感、自卑感、恐懼感?抑或是滲透到日常一點一滴的不滿情緒?
《你就是困住自己的那座山》的作者布莉安娜.魏斯特(Brianna wiest)是位國際暢銷作家,透過個人網誌講述療癒與覺醒的文章。
畢生的志業,是幫助人們改寫自己。她的書籍已經在世界各地翻譯超過十四種語言,作品還包括了《療癒,就從這一刻開始》,以及《改變你想法的101篇文章》。
本書的主旨是在教我們,如何從最具破壞性的習慣,也就是困住自己的那座山中,汲取出關鍵的自我洞察。接著透過眾多解決方案,讓我們釋放過去,從「自我破壞」轉換到「自我控制」,進而走出自己的道路!
以下與大家分享,書中的三個核心概念:
❤️什麼是「自我破壞」?
我們會無時無刻、下意識地進行「自我破壞」,造成我們與自己想要的生活之間的障礙!
作者認為,「自我破壞」源於不理性的恐懼、無意識的負面聯想,以及我們不相信自己有能力處理。也就是我們在「實現自己渴望的目標」跟「成為有能力做得到的那件事(或人)之間,存在著負面連結。
比如,你想要獲得財富自由,但內心卻對有錢人抱持著負面的看法,認為成功會讓你變得不那麼受歡迎。抑或是認為尋找愛情會讓你變得脆弱、拖延能夠讓你回到舒適的狀態等。
想想自己,還真的時常處於「自我破壞」的狀態呢!想要早起,卻每天都晚睡。想擁有健康的身體,卻還是把零食、甜點往嘴裡送!就如同想朝一個方向前進,但卻又一直扯自己的後腿。
換句話說,「自我破壞」就是自找麻煩。那為什麼我們要這樣做呢?好處是可以麻木自己的慾望,讓自己暫時解脫。
而多數人不會想要改變,直到受不了而覺醒的那天!
❤️你的大腦是設計來抗拒你真正想要的東西!
從神經學的角度來看,當我們一旦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後,我們就會開始想要更多。也就是當我們完成夢想後,並不能從此悠閑度日,反而會讓我們渴望更多!
因此,我們在追求真正想要的東西時,會因為太害怕得不到它,而拒絕付出為了得到它而需要的努力。即使我們得到了想要的東西,也會因為害怕失去,而把它從自己身邊推開!
問題的根源在於,當我們深深沉浸在「想要」的感覺中時,就很難去適應「擁有」的體驗。更令人難以承認的是,通常我們羨慕他人所擁有的東西,就是我們內心深處最渴望,卻不允許自己擁有的東西!
因此,作者認為「如果你真的想要成長,那麼經歷那些不舒服的感覺,其實對你來說是不可或缺的。」
❤️忘掉發生的一切,把注意力放在如何修正
我們總是揹負著,來自過去的包袱,和沒有被排解的情緒和創傷,進入未來的生活。
這的確是事實,那麼,我們可以怎麼做呢?
1.改變自己對過去發生的事情的看法
如果真心想要釋放過去,必須讓自己的記憶,重新回到那段經歷中,找到體內那股令你不適的感受。然後想像已經從創傷中痊癒、快樂而年長的自己,正在傳授年輕的自己,一些智慧以及具體的指示。
透過改變自己,對過去發生的事情的看法,可以讓我們不再執著於過去。放掉舊有的連結,進而改變現在的狀態,重新建構新的體驗。
2.從過去中記取教訓,進而採取行動
我們之所以緊抓著過去不放,是因為我們還沒有從過去中記取教訓,且把這些教訓應用在當下。我們可以這樣做,比如:
若是因為金錢留下創傷,就想辦法確保自己不虞匱乏,擁有足夠的儲蓄,讓自己的安全感恢復。
若是因為失業而留下創傷,則透過擁有備案或兼職工作,來預防相同狀況再次發生。
若是因為遭受霸凌而留下的創傷,則可以透過尋找新朋友,來恢復自己的安全感。
行動的目的,是要改變大腦的狀態,重新創造出安全感,讓大腦「關閉」短期的「生存模式」,轉向長期的「繁榮模式」。
忘掉發生的一切,把注意力放在如何修正,讓自己恢復正常生活。
💕寫在最後
我們經歷的每一種負面情緒,都伴隨著一個我們還不知道如何去解讀的訊息。其實那是潛意識在跟我們溝通,目的是要讓我們看清這些行為背後的本質,然後找到更好、更健康的方式,去滿足它們的需求。
我們要做的,是學習如何去聆聽它們,讓情緒獲得釋放。接著我們要有所行動,因為「恐懼不會保護你,行動才會;憂慮不會保護你,準備才會;過度思考不會保護你,理解才會。你必須征服的不是那座高山,而是你自己。」
記住!自我療癒的第一步,是承擔起全部的責任。只有選擇轉身去面對自己的那座山,才不用再次經歷同樣的感受!
(本文有 贈書活動 ,詳見 塔妮雅的異想世界 粉絲頁)
#塔妮雅閱讀
#2024年第71本
@大田出版
本文第一次刊登於 Readmoo閱讀最前線
《你就是困住自己的那座山》博客來購書連結:https://wonderfulapple.net/3Hjgm
塔妮雅的方格子: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