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們的生活中,付出與回報的關係,經常讓人感到困惑。有時候,無限上綱的奉獻,似乎無法換來應有的認可,甚至會導致心靈的傷害。許多人在照顧他人時,卻忘記了照顧自己。這樣的行為究竟是出於善良,還是因為深層的心理需求?
大師兄在書中,說了2個付出的故事,令我印象特別深刻!
第一個故事是,一位年近50的女生,得了憂鬱症。由於年輕時家裡環境不好,還有弟弟、妹妹要照顧,所以書沒讀很多,還要幫忙養家。又因為擔心結婚後責任更重,於是,決定獨身,把賺到的錢,都給爸媽或借給弟弟、妹妹。甚至在弟妹們結婚後,還標會借錢給他們!簡單說,就是整個人生,都奉獻給家庭。
後來,她身體不舒服,看病時,想要弟妹陪,也想少給爸媽一些錢。結果弟妹因為工作和家庭,沒辦法陪她。媽媽對她少拿錢回家,也頗有微詞。她覺得自己的付出,沒有得到相同的回報,於是開始怨天尤人,進而導致精神出問題。
讀到這裡,你覺得是誰的錯?
大師兄和他的朋友認為,是這個女生的錯!因為,他們認為,自己的功課要先做好,才能去幫別人做功課。
若是以前的我,看到這段話,鐵定不同意。明明為別人犧牲奉獻那麼多,怎麼會是付出的人的錯呢?
然而,在經過這兩年的密集閱讀後,我才明白,過度付出的人,都擁有討好型人格。他們之所以願意付出,對別人的要求,總是說好。
其實,是因為自己想要維持一個好人的形象。他們的付出,並不是無所求的,而是為了獲得別人的認可。若以阿德勒心理學的「目的論」來看,結論也是這樣沒錯!
另一個故事,是一位長輩要出殯。長輩的女兒和兒子,控訴長年照顧爸爸的大哥跟大嫂,是殺人兇手!女兒還到法院按鈴申告,要讓爸爸解剖,以確定死因。
其實,當初堅持要救爸爸的是女兒,但常年盡照顧責任的,卻是大哥大嫂。多年以來,大哥一家人照顧得提心吊膽,完全沒有自己的生活,最後還被控訴是殺人兇手,真是令人不勝唏噓!
過度付出,不僅沒有幫助到別人,還可能剝奪了別人成長的機會。更糟糕的是,會讓自己傷痕累累!對人善良,必須是有選擇性的。與其把善良用於那些不懂得珍惜,把你的付出,視為理所當然的人。不如,把這些善良,拿來善待自己!
💕寫在最後
由於大師兄做過長照,又待過殯儀館,因此,他看盡了人間冷暖。書中的每一個故事,都如同一面鏡子。許多事情的真相,有時候,得要從另外一個角度才看得到。
像是冰庫裡跳出的青蛙、偷吃雞腿的貓咪、花大錢辦後事的媽媽等....。人們只看到葬禮風光的表面,卻不知道背後,到底發生了什麼事?但其實往生者的儀式,是為了撫慰生者而做的。無論真實狀況為何,只要生者在做完儀式後,感到心安,那麼,花多少錢,都不是重點了!
讀完《比句點更悲傷》,讓我懂得,活著的每一天,有多麼的珍貴!還有,善良不應該是單方面、無上限的奉獻,而應該是有選擇性的付出,這樣才能真正為他人帶來幫助,同時也讓自己的心靈得到滋養。
願我們在生活中,能夠把善良用在值得的地方,讓自己過得更加充實和快樂!
#塔妮雅閱讀
#2024年第94本
#寶瓶文化
《比句點更悲傷》博客來購書連結:https://adcenter.conn.tw/3IXCZ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