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——明明出於好意幫忙,最後卻換來失望、委屈,甚至被責怪?我曾以為自己很善良,也因為善良,所以特別會忍耐。可當一次次的忍耐結束後,留下的,只有被掏空的自己。
作者南仁淑是一位小說家、散文家,也是一名 YouTuber。多年來,她收到大量讀者來信,發現「人際關係」幾乎是所有煩惱的源頭。這也印證了心理學家阿德勒的名言:人類所有的煩惱,都來自人際關係。
透過讀者們的提問,她在書中歸納出「不必迎合他人的 26 個練習」,幫助我們在面對不同人際挑戰時,學會保護自己、不被消耗。
書裡頭分為三個章節,分別是「害怕孤單,成為交友上的弱點」、「付出真心,卻得不到回應」、以及「有些人,就是該保持距離」。
以下與大家分享,書中的一個我特別有感的提問:
❤️ 容易被剝削,是我的問題嗎?
有位三十多歲的女性讀者來信,說朋友覺得她特別容易吸引到「壞人」,總在關係中遇到倒楣事。
她也開始懷疑:是不是自己太善良,才落得被利用?
作者的觀點很直接:
剝削別人的人固然可惡,但成熟的大人,也應該具備辨別與保護自己的能力。
如果一次又一次成為受害者,可能要認真思考,問題可能也出在自己身上。作者在書中歸納出,容易成為剝削者目標的人,往往有以下兩個特徵:
1.不喜歡思考
為了省力,大腦傾向用「自動導航」處理事物,鮮少深思後果。甚至有人會替自己辯解:「我對人沒有偏見,所以容易被騙。」
但懶得思考的人說自己「沒有偏見」,其實是因為自己根本「沒有個人意見」。
2.喜歡「被動的假善良」
拒絕別人時的不適感與自責,讓人寧可答應不合理的要求,來換取表面的和諧。這種行為,與「主動的真善良」不同,既傷自己,也害了對方,作者稱之為「被動的假善良」。
容易受到剝削的人,不太能覺察到,自己正在遭受不好的待遇。一再地接受別人提出的諸多請求,表示自己也有些問題。
平心而論,以上兩個特徵,我似乎都被說中了!
❤️一個拒絕,救了全家
書中有個案例,讓我看得目瞪口呆!
作者朋友的親兄弟,事業陷入危機,要朋友幫忙貸下一筆巨款。衡量自身是普通上班族,無法承擔這種責任,他自始至終都拒絕。結果,父母與其他兄弟都紛紛指責他「沒血沒淚」、「不是人」。
後來,兄弟事業失敗, 讓先前幫忙的家人,都背上了債務,甚至流落街頭。諷刺的是,最後能站出來幫助他們的,正是當初拒絕借錢的那位朋友。
這一刻,我突然明白:真正的善良,不是無條件滿足對方,而是能看清楚,什麼才是真正對彼此好的選擇。
❤️ 與剝削者保持距離的方法
針對讀者的問題,作者提供了幾個實用的建議:
1.結緣之前先仔細思考,是否要和對方來往
在關係開始前,判斷對方是否值得來往,這是預防勝於治療的概念。若是家人,雖然不能選擇,但可以建立界線。
2.透過不同管道跟人交流
剝削者特別喜歡孤立的人,因為他們缺乏外部資訊,更容易被操控。
3.學會承受拒絕對方的請求時,會感受到的不適情緒
拒絕後的「自責」是正常反應,不代表你做錯了。
4.練習珍視自己
把時間、資源與善意,先留給自己。溫柔地善待自己,不為了取悅別人而過度消耗。
對我而言,第3點最難做到。
拒絕後的愧疚感,總是像一陣揮之不去的陰影。但這本書讓我理解到,原來,會有這樣的感受是正常的,不是真的自己哪裡做得不好!
作者認為,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應該是互惠的,若是遇到一直消耗你的善意、不斷地提出不合理的請求的人時,一定要立刻抽身!
❤️ 寫在最後
很喜歡《有些關係,再善良也不必留》這本書,因為作者在回答每個讀者的問題時,都提供了處理的原則和方法。它不是雞湯,而是一本實用的教戰手冊!
總之,善良本身沒有錯,但當它變成毫無界線的退讓,就會讓我們失去自我。真正的善良,必須先善待自己。只有如此,才能在關係中,留住那些值得同行的人。
今天,不妨試著對一個不合理的請求說「不」,或許這個小小的舉動,會為你的生活,帶來意想不到的改變。
(本文有 贈書活動 ,詳見 塔妮雅的異想世界 粉絲頁)
#塔妮雅閱讀
#2025年第69本
#有些關係再善良也不必留
#人際關係
#斷捨離
#善良不等於忍耐
#朋友
#聯經
《有些關係,再善良也不必留》購書連結:
塔妮雅的閱讀沙龍:https://vocus.cc/salon/tanja_read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