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0月2日 星期四

「命由我作,福自己求」──讀《了凡四訓》有感

 


會想讀《了凡四訓》,是因為洛桑醫師的介紹。他身為一個西藏人,還推薦中國的經典作品,想必一定很值得閱讀。

《了凡四訓》是明代袁了凡所寫,原本是父親寫給兒子的家訓,後來流傳為修身改命的重要典籍。

全書分為四篇:「立命之學」、「改過之法」、「積善之方」、「謙德之效」。透過作者親身的經歷,說明命運雖有定數,但人若能真心悔改、勤行善事、保持謙卑,仍可扭轉命運、增福延壽。

袁了凡年輕時,遇到一位精於推算命運的孔先生,對方斷定他科舉不會高第,僅能當到一個小小的官,命中無子,壽命僅五十三歲。

二十年來,孔先生的預測,竟然一一應驗,連科舉考試名次都說得分毫不差。了凡先生覺得一個人一生的際遇,無論吉凶禍福、貧富貴賤都已經注定,無法強求。因而不再努力讀書,心中也逐漸生出消沉。

直到他在南京遇見雲谷禪師,才扭轉了這種想法。

禪師告訴他:命運雖有定數,但並非完全不可改變。善惡不同,自會帶來不同的果報。「命由我作,福自己求」。極善與極惡的人,都不受命數拘束。修惡會折福,修善則能添福。

這番話深深震撼了袁了凡,於是他立下誓願,決心改過,並要完成三千件善事來改造命運。

從此,他每天反省自己的起心動念,有錯便立刻懺悔改正;同時積極行善,無論是捐助、救人、修橋鋪路,或暗中幫助別人,他都竭盡所能。還經常檢查自己是否帶著名利心,提醒自己要「真心為善」。

隨著修持的累積,他的命運逐漸改變:

孔先生的推算開始失準,他的科舉成績一路提升,最後做到朝廷官員;原本「命中無子」,後來卻得了一個兒子;更打破五十三歲的預言,安享七十四歲壽命。最重要的是,他的心境也越來越清明安穩。

書中也一再強調「謙」的重要。謙虛能使人不驕、不滿,能廣受他人幫助與成就,也能容納更多福澤。反之,驕矜則會折損福分,招來災禍。袁了凡提醒兒子,做人要懂得謙退,才能真正保有福祿壽。

書裡有些話,讓我印象特別深刻:

❤️一行可當萬善


原來,善行也有槓桿效應。

像袁了凡一次「減糧」的舉動,就抵得上一萬件善事的功德;另一位屠公,因建議減刑,原本命中無子,卻得三子,且都做了高官。

由此可知,為政者的善惡累積,無論好壞,效果都會加乘,不得不慎!

❤️聞謗而怒,雖巧心力辯,如春蠶作繭,自取纏綿,恕不惟無益,且有害也。


原來,如果我們因為聽到別人的毁謗而生氣,花心思去辯解,這樣的行為,就像是春天的蠶,只是作繭自縛而已,無益反而有害。

難怪洛桑醫師總是強調要煉心,要大家練習「不生氣」。

❤️積善之家,必有餘慶


書中舉了好多例子和故事,說明祖先的善行,往往會庇蔭子孫。

原來,善行分為兩種~「陽善」和「陰德」。

「陽善」是大家都知道且稱讚的善事,當受到「讚嘆」,就是立即的福報,又稱之為「現報」。至於為善不為人知的「善果」,不求現報、可以累積,是為「陰德」,才能「積善」。

因此,能累積的福報,是為善不為人知的「陰德」。

💕寫在最後


總的來說,《了凡四訓》用真實的故事告訴世人:命運並非牢不可破的桎梏,而是可以透過改過、行善與積德而逐漸改善。

讀完這本書,我開始反思:自己有在行善嗎?有哪些缺點該改呢?當別人批評時,我是不是很容易生氣?父母已經替自己積了善,那我又是否有在替孩子們積善呢?

不知道你讀完後,有什麼樣的想法?留言告訴我吧!

#塔妮雅閱讀
#2025年第81本
@布克文化
#積善

《了凡四訓新解博客來連結:https://idragon.info/3OLMM

塔妮雅的閱讀沙龍:https://vocus.cc/salon/tanja_read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「命由我作,福自己求」──讀《了凡四訓》有感

  會想讀《了凡四訓》,是因為洛桑醫師的介紹。他身為一個西藏人,還推薦中國的經典作品,想必一定很值得閱讀。 《了凡四訓》是明代袁了凡所寫,原本是父親寫給兒子的家訓,後來流傳為修身改命的重要典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