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總以為,理財是一門冰冷的學問,要看數據、研究趨勢、計算投資報酬率。但你能想像嗎?古典文學裡的鬼故事,竟然也能成為現代理財的指南?
林峰丕醫師的新書《富必有方:聊齋志異裡的商業思考》,正是這樣一本跨界的作品。他把《聊齋志異》中的故事,轉化為理財與人生的智慧。
對我而言,這本書的最大魅力,不僅止於讓「古典」與「財商」產生奇妙交融,更在於提醒我們:財富不只是金錢的累積,更是一場關乎抉擇與格局的長遠布局。
❤️聊齋志異:鬼故事,還是人生隱喻?
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,《聊齋志異》是一部鬼怪小說集。但事實上,鬼故事只佔其中的四分之一,更多的篇章,是藉由奇幻故事,折射人性的貪婪、愛恨、抉擇與智慧。
這也正是林峰丕醫師切入的角度。身為牙醫,他有穩定的專業收入,卻從不停止探索財商的道路。早在《打造被動收入流》一書中,他就提出如何透過理財為自己「加薪」。而在這本《富必有方》中,他把視野拉得更長遠,嘗試從古人的故事裡,萃取出理財哲學。
致富必有方法,但方法未必藏在財經報表,反而可能潛伏在文學的隱喻裡。
❤️〈段氏〉的故事:財富差點旁落
在書中的二十二個故事裡,最令我印象深刻的,是「段瑞環」的故事。
段瑞環是一位40歲的大富翁,他沒有兒子,因為妻子善妒,不讓他納妾,所以膝下無子。 富翁曾和婢女私通,被連氏發現後,妻子立馬鞭打婢女,還把她賣給別人。
後來富翁因為年屆60歲,還是無人繼承家產,所以考慮認養一個姪子。 此時,妻子才答應讓富翁納妾。後來,小妾們雖有生孕,但一個男嬰夭折,另一個則生了女兒,依舊無法繼承家業。 而在富翁生病臥床不起後,姪子們肆無忌憚地想要來搶取錢財,紛紛討論著,如何分配富翁的遺產。
富翁死後,一位來弔唁的客人說,富翁是他的父親。原來,他就是當初被趕走的婢女腹中的胎兒。 富翁的財產有人繼承了,姪子們也再也不敢肆無忌憚奪取財產。
連氏臨終前,交代女兒和孫媳婦說:「妳們要記住,如果到30歲還沒生個兒子,就應該點當首飾,替丈夫納妾。沒有兒子的苦處,實在令人難堪啊!」
連氏年輕時因為思考不周,差點害自己,把一手的好牌打壞。連氏的時代觀,或許讓現代人難以接受,但其中蘊含的提醒卻很清楚:如果沒有早做打算,再多的財富,也可能瞬間旁落。
❤️古代的「養兒防老」,現代的「養財防老」
在〈段氏〉的故事中,古代的焦慮是「沒有兒子,誰來承繼財產?」而現代人的焦慮則是:「就算有兒女,他們能保障我們的晚年嗎?」
林峰丕老師提出:要想在現代安心養老,至少要準備四大要件:
1.及早開始理財
年輕時就要養成理財習慣,例如定期定額投資ETF,為退休鋪路。
2.照顧健康
醫療與長照支出,是許多人退休後的最大風險。保持健康,就是最大的省錢。
3.教育子女
孩子若沒有自立能力,父母再多積蓄也可能被掏空。
4.培養智慧
不被詐騙、不被情感綁架,守住財富的底線。
古代人重視「子嗣」,現代人更該重視「資產」。養兒未必能防老,但養財一定能防老。
💕寫在最後:古今交會的財富智慧
身為讀者,我在閱讀《富必有方》時,常常覺得像在上雙重課程:一邊複習古文故事,一邊吸收現代財商。
每篇故事的結構大致是:先給出聊齋原文,再附上白話解釋,最後是林峰丕老師的財商洞察。這種安排,讓讀者既能重溫古典,又能馬上理解其中的現代意義。
長久沒有讀過文言文的人,甚至會有種小驚喜:「原來我還看得懂啊!」接著在白話解釋裡,又能確認自己理解的方向是否正確。這種閱讀體驗,本身就是一種「價值的雙重獲得」:既是文學的滋養,也是財商的增長。
透過書中的故事,我們得以思考:人性如何面對金錢?我們會因貪婪而毀掉自己,還是能因智慧而守住未來?許多道理,看似老生常談,但當它們被包裝在古代的情節裡,反而更容易讓人,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《富必有方》提醒著我一件事:理財並不是一門冰冷的數學,而是和人性息息相關的故事。
如果你覺得一般的財經書枯燥艱澀,不妨從這本書開始。你會在讀故事時會心一笑,卻又在作者的解析裡,對理財與人生多一層警醒。
(本文有 贈書活動 ,詳見 塔妮雅的異想世界 粉絲頁)
#塔妮雅閱讀
#2025年第72本
@時報出版
《富必有方:聊齋志異裡的商業思考 》博客來購書連結:
塔妮雅的閱讀沙龍:https://vocus.cc/salon/tanja_read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