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實說,我真的不擅長整理!尤其當看到要收拾的東西堆滿眼前時,就只想直接躺平放棄。
原本,閱讀整理書籍的目的,是想透過閱讀,引發自己整理的動機。但《整理是愛的語言》的書腰上卻寫著:
「把寶貴的時間留給自己,而不是家事」
咦?這本書居然不是教人努力打掃、維持整潔?而是要透過最少的家務,讓自己省下更多的時間,過上舒心的生活。聽起來挺不錯的!
作者吳敏恩是一位二寶媽,輔大音樂研究所畢業,曾任鋼琴教師二十餘年。目前是一位熱愛日式簡約居家風格的空間整理師,至今已協助上百個家庭重整空間、改變生活。
她在追求工作、育兒與家事平衡的過程中,體到「少物、減物」是整理的核心,相信整理不只是清理物品,更是一種讓生活更自在、讓愛流動的實踐。
以下與大家分享,書中讓我最有共鳴的三個概念。
❤️整理是愛的語言
「把自己過好,就是對身邊人的祝福」
在著名的暢銷書《愛之語》中提到「愛的五種語言」,包含了「肯定的言詞」、「精心時刻」、「接受禮物」、「服務的行動」、「身體的接觸」。其中整理家務就是「服務的行動」。
由於,每個人看重的愛之語,有可能不一樣,因此會造成彼此認知的落差。但如果我們能將「整理」,視為愛自己和家人的表現,那麼它就不再只是辛苦的義務,而是溫柔的自我照顧。
但媽媽們千萬不要因為沒有把家務做好,而責備自己。整理之所以是愛的語言,是因為我們珍惜家人與生活,才願意維持整潔。
但這份愛不該只給家人,也該留給自己。在照顧這個家之前,要先安頓自己的心。
畢竟,家是用來服務、款待我們的,那些物品不是主角,我們才是。
❤️少物才是王道
「整理不是丟棄,而是給予;將多的釋出,把愛留下,讓家變成愛的容器」
《整理是愛的語言》書中有許多整理後的美照,每一張都是乾淨整齊,看起來賞心悅目。令我訝異的是,作者說,除了做菜以外的時間,她每天花在整理的時間不多。早上只花15~20分鐘,晚上只花20~30分鐘。
到底怎麼樣可以花這麼少的時間,又可以把家裡維持得如此乾淨整潔呢?
原來,整理不好最根本的問題,在於家中的物品太多。東西多,就會佔空間,還得要花時間管理。
斧底抽薪的解決方法,是「篩選家中物品,減少到可以控管的量,並收納在容易拿取和歸位的位置。」
❤️留白的力量
「懂得留白的空間就是懂得取捨,選擇最好最美的,而不是什麼都要放」
作者提醒我們,空間不用塞滿。留白讓家有呼吸感,也讓人有餘裕。
選擇耐用、高品質、功能完善的物品,既可以用的比較久,也不需要時常添購。家中物品的數量,會隨之減少。長遠來看,反而較為省錢跟省時。
書中好幾次都提到「留白」這個詞,令我印象深刻。因為我在整理收納時,總是習慣把抽屜塞得滿滿的。看到櫃子還有空間,就會想再放點什麼東西進去。
然而作者認為,空空的也很好,留白才會有美感!空間有餘裕,就像時間有餘那樣,會令人感覺自在且舒適。
原來,我們在飯店中感覺放鬆,就是因為那份「留白的美」啊!
💕寫在最後
讀完《整理是愛的語言》,我發現整理不只是清理物品,更是對自己的溫柔照顧與尊重。透過減少不必要的物品與雜務,讓空間與心都能留白。
最終,不僅讓家變得舒服,也替自己贏回更多時間與平靜,去專注於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。
最近,我找出久違的優格機,重拾自製優格的習慣,並在做好的優格上,鋪滿了藍莓和蔓越莓。當孩子們放學回來看到時,眼睛都發亮了!
今後,對我而言,整理和做家事,不再是責任,而是我對自己和家人愛的語言!
#塔妮雅閱讀
#2025年第87本
@幸福文化
《整理是愛的語言》博客來購書連結:https://www1.oeya.com.tw/3OMF1
塔妮雅的閱讀沙龍:https://vocus.cc/salon/tanja_read
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