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50歲後,隨心所欲的生活》是由日本建功寺住持、同時也是百萬暢銷書作家的枡野俊明所著。
這本書非常的輕鬆好讀,沒有高大上的理論,有的是貼近生活中的人事物, 十分接地氣。作者對50歲後的生活樣貌,提出了不少具體建議。
以下與大家分享,書中我特別有感的三個重點,也希望能帶給你些許啟發。
❤️ 如何創造「心靈的餘裕」?
許多人以為「餘裕」來自於時間的寬裕,彷彿得先有閒暇,才能擁有內心的平靜。但作者提醒我們,這樣的想法其實是一種誤解。
真正的餘裕,來自於心境的轉變,與時間多寡無關,而是一種可以主動創造的感受。他提出兩種簡單卻深具力量的方法:
1. 接觸大自然,回歸當下
當我們專注地感受季節的流轉、大地的呼吸,內心便會自然生成餘裕。哪怕只是短暫地注視一株盛開的花、抬頭看看天空的顏色、聆聽鳥鳴蟲聲,都能讓我們重新與自然連結,與自我對話。
哪怕是在熟悉的街角,只要用心觀察,就會發現隨著季節更替,就連樹葉的顏色、氣味,風的觸感也不盡相同。這些微妙的變化,不僅喚醒感官,也讓我們意識到生命的豐富與變動。
當我們將焦點從煩憂轉向自然,就會明白~自己的煩惱,其實微不足道。而這份微小的覺察,就是餘裕的開始。
2. 閉目養神,調整呼吸
若身處城市喧囂,難以親近自然,那就試著閉上眼睛,將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。
當我們把意識,緩緩地引導至丹田,就能隨著每一次的吸吐,將雜念慢慢釋放。這樣的練習,不僅能放鬆身心,也能讓思緒更清明,情緒也更加穩定。
即使只有短短五分鐘,也足以讓心靈充電,重拾平衡。
❤️ 不強求緣分,合則來、不合則去
年過五十,不再需要拼命建立人脈、擴展關係網。反而更懂得不必維持所有的關係,也無需切斷每一條緣分,一切交給時間自然發展即可。
人生中的緣分多如繁星,有些人注定只是旅途中短暫的相遇,有些人則陪我們走得更遠。而在這個階段,更值得我們珍惜的,不是「多」,而是「深」。
學會與自己頻率相近的人結緣,把時間留給真正重要的關係,不再為了迎合、勉強自己去維持表面的聯繫,也是一種成熟的智慧。
若有緣,自會常在;無緣,也不必強留。讓關係自然流動,也讓自己活得更加輕盈自在。
❤️ 有些事,煩惱也無用
書中對「煩惱」的分類非常精闢,讓人讀後豁然開朗。作者認為,煩惱可分為三種:
1. 可透過努力解決的煩惱
例如:工作能力不足、人際技巧不佳等。這類問題,只要下定決心、持續行動,終究能看見改善與成果。
2. 不必要的煩惱
這些煩惱通常來自對未來的過度擔憂,例如:「萬一公司裁員怎麼辦?」、「我這輩子能買房嗎?」
這些擔憂尚未發生,也可能不會發生,但卻耗盡了我們的心力。
遇到這類煩惱時,不妨對自己說一句:「到時候再說吧!」放下無謂的焦慮,活在當下,才是真正的智慧。
3. 靠自己也無法解決的煩惱
如:親人重病、突如其來的天災意外。這類情況,焦慮與抗拒都於事無補,唯一能做的,就是接受臣服與順其自然。
在人生的洪流裡,懂得放下無法掌控的事,才是真正的強者。
💕寫在最後
閱讀這本書時,有一種拉遠距離來看人生的感覺。
只要我們願意調整自己的心態,就能讓人生後半場過得更自由、更平和,也更貼近內心真正的幸福模樣。
換個角度來看,人生中的煩惱事,似乎就沒有那麼令人煩惱了!
#塔妮雅閱讀
#2025年第62本
#50歲後隨心所欲的生活
@聯經出版
《50歲後,隨心所欲的生活》博客來購書連結:https://reurl.cc/qYkvRp
塔妮雅的閱讀沙龍:https://vocus.cc/salon/tanja_read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