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現代生活中,平衡工作與生活,似乎越來越像,一場沒有盡頭的馬拉松。早晨醒來,手機已經躺著滿滿的未讀訊息。待辦清單愈堆愈高、腦中還盤旋著各種家庭與工作瑣事……面對這樣的現實,我們常常焦慮不已,感覺怎麼做都做不完!
為了在這樣的壓力下找到出路,許多人開始尋求提升工作效率的方法。大衛·艾倫(David Allen)的著作《搞定》(Getting Things Done,簡稱GTD),提供了一套系統化的思考與實踐方法,幫助我們理清思緒,把複雜的任務,轉化為具體的行動,讓自己在繁忙中,也能保持從容。
《搞定》的作者大衛·艾倫,是一位著名的工作效率大師。在討論提高效率領域的書中,幾乎沒有人能夠略過這本書不提。大師認為,事情再多,只要遵循五個步驟,全部都可以搞定。
其實,大部分的人,都已經按照這五個步驟在處理事情。只不過,在步驟與步驟之間,連結很薄弱,有大幅改善的空間。《搞定》正是幫助我們,把這些零散的努力,串連起來,讓每件事都能順利有序地完成。
❤️思考優先於行動
要想完成結果,最有效的方法是先思考。
首先,要把腦袋清空,將所有令你掛心的事情,全都寫下來。因為,若是我們心中,一直惦記著某件事情,只是徒然浪費時間與精力,讓自己感到更焦慮。
接著,花2分鐘思考「下一步行動為何?」當我們釐清思緒,並做出決定後,大腦才會釋放掉這件工作,也才能放鬆。透過以上過程,就能將生活中的一堆「雜事」,轉化成具體的行動。
❤️「搞定」的5 個步驟
「搞定」的5 個步驟包括了「捕捉」、「理清」、「整理」、「回顧」、「執行」。
1.「捕捉」(capture)吸引我們注意力的事項
所謂的捕捉,就是蒐羅所有的「未竟事項」。這些事情,包括公事、私事、緊急的、不緊急的、大事、小事。
收集的工具愈精簡愈好,並且需要定期清空,避免成為新的壓力來源。
2.「理清」(clarify)每件事的意義與下一步行動
工具裡頭的雜事,除了需要要定期清空以外,更重要的是,整理後必須決定是否需要行動?
若答案是否定的,則將資料刪除、排入行事曆,或是將它歸檔;答案若是肯定的,則要確認即將採取的「下一步行動」。
3.「整理」(organize)上述結果,提出可行動的選項
在「下一步行動」中,若是能2分鐘內搞定的,就馬上執行。若是不能2分鐘內搞定的,則分為委派和延遲兩種。延遲執行的,若是知道執行時間,則將其填入行事曆當中。
在整理過後,我們會明白該掌握哪些事項,將它們轉化成清單和資料夾這兩種管理工具。
4.「回顧」(reflect)選項清單,接著做出抉擇
在紙上寫下要買的東西,和到店裡時還記得買,這是兩回事。因此,我們必須定時檢視清單或文件。在檢視過後,就可以將這些內容丟出腦外。
5.「執行」(engage)決定的行動
經過上述四個步驟後,我們就可以安心且有自信的開始行動。並且可以確保自己,能隨時隨地,做出合宜的選擇與行動。
而在執行決定的行動之前,可以按照四項準則來判別,分別是:情境、可用時間、可用精力,以及優先順序。
比如說,孩子們上學去的上午時段,是我精力較好,可用時間較完整的區塊,此時,我就應該把它用於,需要專注精神的閱讀和寫作。
❤️下一步行動
「每次都事先決定好確實可執行的下一步行動,且不會有其他必須先完成的環節冒出來時,專案才算具備了妥善的執行計劃。」
人們常常因為尚未充分構思細節、觀點與解決方案, 使得專案或任務停滯不前。而在閱讀的過程中,我發現釐清所有專案的「下一步行動」,是G D T之所以有效的重要關鍵動作。因為,當每件事都有具體明確的「下一步行動」,任務才不會卡在模糊與猶豫之間,也就能夠順利向前推進。
例如:你想要在家裡安裝新的印表機,那下一步行動就是,先上網瀏覽不同印表機的型號與價格。
💕寫在最後
透過大衛·艾倫提出的五個步驟,我們能夠更清晰地,看待生活中的各種挑戰,將繁瑣的雜事,轉化為具體的行動計畫。當我們學會有效地捕捉、理清、整理、回顧和執行,便能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絲平靜,並逐步達成自己的目標。
我也從中學到了,作者做事有系統、有條理的態度。因為有標準流程,事情不會做到一半就沒下文。每件事情,在經過釐清之後,都有自己的「歸屬」,讓每件事情都能一一搞定。
總之,我們不需要一開始就完美執行GTD,從今天起,先試著每天花五分鐘「捕捉」待辦事項,或許你會驚喜地發現:高效與輕鬆,原來可以同時存在!
#塔妮雅閱讀
#2025年第93本
@商業周刊
本文第一次刊登於 Readmoo閱讀最前線
《搞定》博客來購書連結:https://whitehippo.net/3NKZk
塔妮雅的閱讀沙龍:https://vocus.cc/salon/tanja_read
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