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是否對某些物品,有著難以言喻的情感?它可能是一只收藏多年的公仔、一台蘋果手機、一雙限量球鞋、一輛車,或是一件陪你多年的傢俱。
你有沒有想過——為什麼自己會這麼喜歡它?
讀完《戀物心理學》後,我才明白,物品並不只是「沒有生命的東西」。它們連結著我們的經歷、個性與情感,甚至承載著某些,未被說出口的記憶。
物品,其實是「自己」的一部分延伸。因此,當別人隨意對待我們珍愛的東西時,心裡才會那麼痛。
《戀物心理學》的作者亞倫・阿胡維亞(Aaron Ahuvia), 是美國首屈一指的行銷與消費者心理學專家,研究主題涵蓋幸福、金錢與物質的關聯。 他曾為 Google、三星、微軟、寶僑、奧迪與福特等品牌擔任顧問, 現任教於密西根大學商學院。
在書中,他融合心理學、神經科學與社會學的觀點, 帶領我們重新理解「人與物的關係」, 以及那些看似「購物」或「收藏」的行為背後,藏著深層的自我故事。
❤️戀物的三種情境
一般來說,大腦會理性看待物品。但作者於書中提到,在以下三種情境發生時,大腦會跳脫預設模式,把「物品」當作「人」來看待:
1.擬人化思維:
擬人化思維通常被從事品牌行銷的人,當作行銷利器來用。比如:iPhone的「Siri」、寶僑的「清潔先生」、品牌的吉祥物、長得像人的甜點。
2.人際連結器:
比如全家福照片、老情歌、朋友送的禮物,這些物品讓我們與他人情感緊密相連。
3.加強自我概念:
透過愛上的事物,讓我們更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,也會增強自我認同感。
人們的消費往往並非出於理性考量,就如同許多人購買精品時,追求的並非商品本身的實用功能,而是品牌背後所象徵的生活態度與價值理念。
此外,有一項心理研究發現,家庭主婦之所以不願購買即溶咖啡,並非因為口味問題,而是出於自我形象的考量。
她們認為,一位懂得經營婚姻的女性,應該願意花時間親手煮出一杯真正的咖啡;而選擇即溶咖啡,則意味著懶惰、不精明,甚至缺乏做家事的能力。
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說的:「自我認同與成為某種人的渴望,才是決定購買行為的關鍵因素。」
透過喜愛的物品,我們確認「我是誰」。人們不是買東西,而是買一種想成為的樣子。
❤️戀物與整理的關係
在閱讀整理書時我曾讀到,整理最難的部分,是「決定選擇物品的去留」。而每一次整理,都是一次內在秩序的重整。
整理大師近藤麻理惠的「怦然心動」整理法,乍聽之下會感覺很玄,但原來,它的背後是有生理機制理論的。因為,能讓人心動的物品,就是潛意識裡,我們真正「愛」的。所以,我們可以依靠這種感覺,來決定物品的去留。
近藤麻理惠也建議,在丟棄一項物品之前,可以先跟它道別。當時讀到時覺得不太合理,但原來這個儀式,就是《戀物心理學》提到的「擬人化思維」啊!
❤️所愛之物如何形塑自我?
「所謂戀物,就是享受和它互動的過程,並從中獲得內在酬賞。」
書中提到,當你全心投入某件事並感到愉悅時,這意味著那件事,與你的真實自我高度契合,也因此特別適合你。這種愉悅的感受,正是心理學家所說的「內在酬賞」。
透過書中的「戀物小測驗」,我發現——閱讀正是我真實的愛戀。對我而言,喜歡的書即使沒有外在回報,也會主動閱讀。正因為過程中能得到愉悅的感受,閱讀才能成為,長久以來的習慣。
這種內在酬賞,往往與「心流」有關。唯有當事物的難易度恰到好處時,才能讓人持續投入:太簡單會覺得乏味,太困難又容易令人挫折與疲憊。而當身心感到倦怠時,理解能力自然下降,人也會傾向選擇輕鬆、不費力的活動。
以閱讀為例,如果總是閱讀童書或繪本,很快就會覺得單調;但若長期鑽研艱澀難懂的文言文或經典,又會使人感到煩躁、厭倦,甚至讀不下去。
因此,最理想的方式,是隨著心情與狀態,調整閱讀難度——當精神充沛、理解力佳時,可以挑戰較難的書籍;而當疲憊時,則可選擇輕鬆的小說、圖文書或童書,讓閱讀保持愉快的節奏。
此外,我們所熟練掌控的東西,無論工具、車子、樂器等,會變成自我的一部分。我們親手創造的東西,在自己眼中,更是無價之寶,比如親手組裝的家具,或參與設計的作品等。
相對地,改變我們的事物,也有可能成為自我的一部分。像喜愛閱讀的人,往往會將書中的思想內化,進而影響自己看待世界與人生的方式。當一本書深深觸動我們時,它的觀點便融入了靈魂,成為我們的一部分。
💕寫在最後
讀完《戀物心理學》後,我更加理解人與物之間的情感,其實是愛的延伸。透過我們所愛的物品,我們建立自我認同、自我概念,並與他人構成連結。
適當的戀物,並沒有不好。人們就是因為有戀物這種能力,才能把「愛」帶進生活中的各個面向,建構出更美好的人生。
那你呢?你最放不下的,是哪一樣物品?又是否看見了,戀物背後的自己?
(本文有 贈書活動 ,詳見 塔妮雅的異想世界 粉絲頁)
#塔妮雅閱讀
#2025年第90本
@時報出版
@時報綠活線
《戀物心理學》博客來購書連結:https://www1.gamepark.com.tw/3OX-T
塔妮雅的閱讀沙龍:https://vocus.cc/salon/tanja_read
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