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6月24日 星期二

規劃好要浪費的時間,就不算浪費時間~《專注力協定》

 

總是沒時間做重要的事?才怪!其實你缺少的是專注力!

原本預計好要做的事情,卻因為拿起手機查看訊息,不知不覺中花掉了半小時!速度之快,動作之流暢,無需經過大腦思考,完全自動化進行。再次回神後驚覺,損失的不只有流逝的時間,還有疲憊的身心!

專注力協定》的作者尼爾艾歐曾任教於史丹佛商學研究所,教授行為設計。他的另一本知名著作,是暢銷書《鉤癮效應》。《專注力協定》的核心概念,是教授讀者,如何消除逃避心理,自然而然變專注的方法。

以下與大家分享,我想要從書中帶走的三個觀點:

❤️時間管理就是痛苦管理


「如果說分心的代價是付出時間,那麼時間管理就等於痛苦管理。」

作者認為,我們的不適感來自於內心。而總是永無止境的感到不安和不滿的不適感,源自於四項心理因素。這四項因素分別為無聊、消極性偏差、反芻思維以及享樂適應。

1.無聊


人類有多害怕無聊?有個研究發現,受試者寧可接受電擊,也不願獨自思考15分鐘的時間!

2.消極性偏差

所謂的消極性偏差,指的是「負面的事件,會更容易受到突顯,且需要更高強度的注意力。」也就是回憶不快樂的時光,要比回憶美好的時光來得容易。

3.反芻思維


人們傾向於,持續反覆回想不好的經驗,且會不斷自我批判。

4.享樂適應


享樂適應的這個傾向,會讓我們無論發生什麼事,滿足感都會很快地降到基礎線。再怎麼令人開心的事情,很快地就不再有任何魅力!

以上四項會導致我們分心,而分心的源頭,就來自於想要逃避不適感的那種慾望。因此,若想要控制分心,必須先學會處理不適感。

❤️從內在開始處理分心


「抗拒、反芻、最後向慾望投降:這個永無止境的循環不停地轉著,而且很可能把我們推向許多多餘的行為。」

當我們無法專注時,我們很容易都把責任推給身旁的分心源,或人、或事,或物。然而,有沒有可能,是我們自己本身,就不想要專心呢?

如果是的話,我們該如何管理,源自於內在的分心行為呢?

作者的答覆是,去改變自己的想法。透過以下四個步驟,重新構思這些引發不適感的內在誘因。

1.尋找開始分心之前的情緒


比如,作者在寫作前,總是會想上網去搜尋一些資料。但其實內心深處,是對寫作感到焦慮,因此,故意從困難的工作中,轉移注意力。

2.把內在誘因寫下來

作者建議我們,要把發生分心前的時間、當時正進行的事情,以及感受都記錄下來。當我們越能覺察到這些行為時,也就越能夠管理它。

3.帶著好奇心,而非鄙視的態度探索負面感受


觀察自己即將要分心時,感覺如何?好好體會這些感受。此時,只要像個觀察者,帶著好奇心在一旁觀看自己的負面感受。

4.遇到交界點的時候,要特別小心

所謂的交界點,是指我們從一件事情,轉換到另一件事情的時間點。比如在等待的時候,我們很自然地就會拿起手機,開啟社群媒體。

當遇到這分心陷阱時,作者提供了一個有用的技巧~「十分鐘規則」。那就是,當自己感到快要分心時,告訴自己,只要再等10分鐘就好!若是十分鐘後,還是想要去做分心的行為,那就去做吧!

❤️你規劃好要浪費的時間,就不算是浪費時間


「目標是讓自己的行事曆上頭完全沒有空白,如此一來,你會擁有一個模板,讓你知道每一天想要如何去使用自己的時間。」

原本以為,把行事曆全都填滿,這樣按表操課,會給自己很大的壓力。然而,作者認為,你的計劃表上,包含了生活的三大領域:你自己、人際關係及工作。

也就是說,行事曆上的內容,不完全都是工作,也可以安排玩樂、滑社群媒體、做白日夢和午睡等。如果你是在預定的時間裡休息、娛樂,那就不算是分心!

這點,令人感到好安慰!或許,人們無法擁有專注力的根源,就在於工作時,無法專心工作,玩樂時,也無法專心玩樂吧!

💕寫在最後


在當今快節奏的生活中,專注力的缺失,常常讓我們陷入時間的無底洞。透過《專注力協定》,我們不僅能學會如何管理時間、對抗分心源,更能掌握自己的內心。

這本書提醒我們,真正的挑戰並非外在的分心,而是來自內心的各種不適感。學會察覺這些感受,並以更積極的態度去面對,無疑將有助於我們提高專注力。當我們能夠將時間,有效地規劃與利用時,每一個瞬間,都能轉化為有意義的體驗。

閱讀《專注力協定》,一起成為心無旁鶩的人吧!

#塔妮雅閱讀
#2025年第49本
#時報出版

本文第一次刊登於 讀墨 閱讀最前線

《專注力協定》博客來購書連結:https://wonderfulapple.net/3NPFp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看懂你的「運」,而且看透《好運無上限》

  你認為,人的好運是有限額的嗎?之前我是這樣想的,所以我以為,我的好運,已經在考研究所時,都用完了! 但《 好運無上限 》的作者 南澤秀 卻認為,運氣沒有總量法則,並不會越用越少。換句話說,此生的運氣總量,並沒有設限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