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7月15日 星期二

會拖延不是你的錯,而是大腦天生怕麻煩!《一本書終結你的拖延症》

 

你有拖延症嗎?你以為拖延是因為自己意志薄弱,或個性懶散嗎?但親愛的,真正讓你沒辦法採取行動的,其實是你的「大腦」!

因為大腦非常怕麻煩,所以當我們想要挑戰新事物時,它會自動啟動維持現狀的防衛機制。反之,「只要讓怕麻煩的大腦燃起鬥志,就能打開立刻做的開關了」。

一本書終結你的拖延症》的作者大平信孝,是一位心理教練兼目標實現的專家。他所研發出來的「行動創新」目標實踐法,結合了腦科學與阿德勒心理學。這個方法,幫助超過一萬五千以上的人解決過問題。讓「拖延者」也能變身成「行動派」!

書中闡述了37個讓懶人變身的科學方法,讓大家找回「立刻做」的開關。以下與大家分享書中的三個核心概念:

❤️啟動行動的方法~10秒行動法


多巴胺是行動力的源頭,而刺激大腦的「伏隔核」,就能分泌讓我們提高熱情、感到愉悅多巴胺。那麼,要怎麼刺激伏隔核呢?

答案是「行動」!

但就是因為有拖延症,才讀這本書的,怎麼要我們先行動呢?然而作者說,打開伏隔核開關的行動,只需要「一點點」就好。

有多小呢?

小到只要10秒鐘,比如:打開課本、按下電腦電源、穿上跑鞋。在啟動之初,我們要重「量」勝於「質」。待日後「行動量」增加了,再接著提升「行動品質」。

此外,在相同地點做相同的事情,也能強化大腦的固定模式。總之,只要我們先動起來,幹勁自然而然就會出現了!

❤️放開「行動煞車器」的方法~事先想好對策


原本計劃要做的事,因為突然有人跑來找你說話,或發生預料外的突發狀況而被打斷。此刻,原本計劃要做的事,就不做了嗎?當然還是要做!

解法是,事先準備好應對的方法,讓事情仍然可以順利完成。要注意的是,替代方案不能只準備一個,而是要準備很多個!

比如:前一天先想好,隔天要做的工作內容。那麼隔天早上,不用思考,就可以直接進入工作,效率自然也就能夠提升!又如:時常找不到自己的東西和電腦裡的檔案,那就明確決定好桌上物品的位置,並定期整理桌面。

書中還提到一個很特別的概念,那就是,當我們的注意力被打斷時,之所以會很難再度進入狀況,是因為我們不知道,接下來要做什麼行動。據此,作者提出了一個「10秒指令筆記」的方法,方便自己重新抓回專注力,減少再次專注所需要的時間。

透過事前準備和明確的行動指令,我們能更快地恢復專注,讓工作不會因為外部干擾而停滯不前。

❤️創造行動派心態的方法~改變看待事物的濾鏡


「行動派的人和愛拖延的人之間,能力與個性沒有太大差別。唯一的差距就是對待事物的看法。」

行動派的人,能輕鬆的在大腦中,積極樂觀的想像自己成功後的樣子。反之,總是想要拖延的人,大多會在大腦中,描繪出自己做不到的影像。於是大腦就會開始下意識地,尋找不做的藉口。

此時,我們可以關注自己「做到哪些」,而不是一直關注在「沒做到哪些」上頭。解決的方法就是,改用「做到了濾鏡」看待事情。也就是,把「做到的事情」寫下來,即使是很小的事情,也要記錄下來。

記得,要過去的自己比較,而不是與他人比較!

💕寫在最後


在《一本書終結你的拖延症》中,我們不僅了解了拖延的根源,還掌握了實用的方法來克服它。透過理解大腦的運作方式,加上應用書中提到的科學方法,我們可以有效地克服拖延,轉變為行動派。

讀完本書後,我要採取的行動就是,每天寫下「做到了清單」;在工作被打斷時,寫下「10秒指令筆記」;每天工作結束前,記下隔天要做的工作事項。

總之,拖延症並不是個性懶散的表現,而是大腦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。克服拖延症的關鍵,在於小步驟的開始和積極的心態。

讓我們一起邁出那10秒的第一步,重新掌握生活的主導權,向拖延說再見,迎接更高效的自己!

#塔妮雅閱讀
#2025年第56 本
@遠流出版

本文第一次刊登於 Readmoo閱讀最前線

《一本書終結你的拖延症》博客來購書連結:https://joymall.co/3JUqs

塔妮雅的閱讀沙龍:https://vocus.cc/salon/tanja_read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給身心一份從容與餘裕《50歲後,隨心所欲的生活》

  《 50歲後,隨心所欲的生活 》是由日本建功寺住持、同時也是百萬暢銷書作家的 枡野俊明 所著。 他以簡單易懂的文字,娓娓道來如何在年過半百之後,過上真正自在、安然的生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