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人生的終點都一樣,差別在於你如何體驗這一趟旅程。」
這三者全都傳遞出一個共通訊息:體驗,是生命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核心。
當我們討論什麼是「美好的人生」時,總圍繞在「幸福」與「意義」之間打轉。有人拚命追求世俗成就,有人選擇追尋內在的價值。但這本書提醒我們:其實,「美好的人生」還有第三個維度,那就是「內在富裕」。
❤️什麼是「內在富裕」?
「內在富裕」這個概念是由日裔美籍的心理學家 大石繁宏 所提出,他是研究幸福感、人生意義與文化心理學的權威。
他認為:
「物質的富裕可以用金錢量化,而內在的富裕,則可以用經驗量化。」
簡單來說,「內在富裕」是一種無數的好奇、探索與體驗所構成的生命歷程。不是坐擁名利與權勢,而是活得深刻、玩得精彩、感受得豐富。
人們常誤以為,達成目標就能獲得持久的快樂,像是升遷、結婚、生子等等,但這些高光時刻的喜悅,其實是短暫的。反而是生活中那些微不足道的小確幸,像是一杯剛好的咖啡、一場好友的聚會,才能真正構築出長遠的幸福感。
換句話說,「幸福在於好事發生的頻率,而不是強度」,而且「帶來長久幸福的通常不是豐功偉業,而是人際關係的圓滿」。
❤️實踐「內在富裕」的方法
書中提出幾個「內在富裕」的關鍵要素:新奇、多樣、挑戰、值得回憶,以及學習。這些特質,可以透過以下方式融入日常生活:
1️⃣保持玩心
「好玩的心態能幫助心理上卡住的人度過低潮,享受過程而不只是最終結果」
保持玩心指的是「離開社會和經濟現實去放個假」,也就是遊走在幻想和現實之間,將自己從義務和責任中解放出來。
有時,太過嚴肅地追求目標,會讓我們失去自發的探索與創造力。偶爾隨性一點,反而能發現生活中的小樂趣。
2️⃣自己動手做(DIY)
「專精使你擁有特定主題的深度知識以及就業市場所需要的技能,但是也在無意間使你對生命中其他領域不感興趣」
在講求效率的時代,我們常習慣分工合作、外包處理。但親手完成一件事,雖然花時間,也許笨拙,卻能讓人真正感受到參與感與樂趣。
有時,做些慢工、不講求效率的事,不但讓生活變有趣,也可能成為日後津津樂道的精彩回憶。
3️⃣活四千輩子的方法
「為了使閱讀和觀賞成為豐富的經驗,它必須具備某種複雜性,最終改變你的觀點。」
增加「內在富裕」可以透過直接體驗,比如出國留學、打造露營台達到。除了真實經歷,間接體驗也同樣豐富我們的心靈。
像是閱讀小說、欣賞詩詞、觀賞電影、藝術,甚至觀看令人油然起敬的運動賽事等方法,也能累積大量的心靈財富。
然而,並不是所有的閱讀和電影,都能讓我們獲得內在財富,關鍵是在過程中,是否投入其中、沉浸其中,彷彿自己也活在那個敘事世界裡。真正有價值的故事,能讓你忘卻身邊的現實,甚至轉變你對人生的看法。
透過沉浸在故事中,我們彷彿活了好幾種人生。這正是「內在富裕」帶來的最大禮物~讓我們心靈多了一層深度,世界也因此變得寬闊。
❤️成為自己故事的編輯者
作者認為,「記憶」是內在富裕人生的關鍵。
《內在富裕》書中提到,自然災害的倖存者,往往更能體會人生的可貴,並從中獲得新的視角。然而,同樣一段經歷,有人感到痛苦,有人卻能轉化為自我成長的篇章。關鍵就在於,我們如何說自己的生命故事。
成為故事的好編輯,不是要美化一切,而是懂得如何從經驗中提煉意義,即使是痛苦,也能化為成長的轉捩點。
💕寫在最後
「內在富裕的一天,是當你體驗一件不熟悉的事,產生喜怒哀樂等不同情緒,對人生獲得嶄新的觀點。」
我們常以為,通往幸福的路只有兩條:「過得快樂」或「過得有意義」。但其實,還有第三條路,那就是「過得豐富」。
「內在富裕」的理念提醒我們,幸福不僅僅來自於物質的擁有或社會的認同,更源於那些看似微小卻富有意義的生活經歷。每一次的探索、每一次的學習,都能豐富我們的內心世界。
就像我看著大女兒為追星設鬧鐘、搶票,和朋友從台北搭高鐵到高雄過夜,只為參加一場韓星演唱會。隔天一早,又得風塵僕僕的搭第一班車回學校參加期中考。
若以過去我的角度,這樣的行為耗時、費力又燒錢。但從「內在富裕」的觀點來看,這場追星之旅,或許正是她大學時期最難忘、最豐富的一段體驗。
「內在富裕」的生活,不像五星級郵輪那樣,凡事安排妥當,而更像是一場自由的背包旅行。你無法預測前方的風景,也不保證過程舒適。但正因為不確定,才讓每一步都獨一無二、值得銘記。
在這個快速運轉的世界中,願我們都不忘給自己留一點時間,走走彎路、繞繞小徑,去體驗一段「內在富裕」的旅程。
(本文有 贈書活動 ,詳見 塔妮雅的異想世界 粉絲頁)
#塔妮雅閱讀
#2025年第64本
#時報出版
#時報商業人文線
《內在富裕》博客來購書連結:https://dreamstore.info/3Nklt
塔妮雅的閱讀沙龍:https://vocus.cc/salon/tanja_read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