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讀到底能夠多高速?《至死不渝的高速閱讀法》的作者上岡正明認為,讀一本書,只需要30分鐘!而且在這30分鐘內,不僅把一本書給讀了三次,還能把內容烙印在腦海裡!
《至死不渝的高速閱讀法》的作者的上岡正明,經歷豐富、獲得的成果也驚人,他認為自己所得到的一切,都是透過高速閱讀法而來的。而且,閱讀的速度要夠快,才有更高的機會,快速地在書中,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識。
這本書的主要核心,就是與大家分享,他把知識化為收入的秘密!
作者同時也是日本腦科學行銷協會代表理事,這也意味著,他對腦科學有很深的了解。而《至死不渝的高速閱讀法》的高速閱讀法,就具有腦科學驗證的三大驚人效果。
首先,在正式開始閱讀一本書之前,一定要先釐清自己的目的與課題。因為,我們需要的,是找到達成目的、解決問題的知識,所以,無需將書中所有的內容,都放進大腦中。
接著,就是要運用腦科學的三大驚人效果,讓閱讀內容進入長期記憶。它們分別為:分散效果、情節記憶,以及Output。
1.分散效果
分散效果在執行時,要分散閱讀的「時間」和「地點」。
高速閱讀法是花30分鐘,將一本書讀三次,分別是15分鐘、10分鐘、5分鐘。然而,這三次並不是連續的,而且要盡量在不同時間、不同地點閱讀,過程必須要專心,才能產生腦科學的「分散效果」。
為什麼比起花兩小時精讀一本書, 30分鐘讀三次,反而比較能夠記住書中的內容呢?
那是因為,人類的專注力只能保持15分鐘,因此超過15分鐘之後的閱讀,效果就不那麼好了。
又由於人類的專注力,會在被加上時間限制後顯著提升,所以,作者建議,閱讀時可以按下計時器,限制自己在時間內讀完。這樣的作法,我從未想過!
因為知道自己會讀三次,所以會覺得,如果錯過什麼重要的內容,還有機會回頭了解。大腦會因此感到放鬆、享受,反而更能專注。另外,在書局站著看書,也有這樣的效果。
作者提到「更換閱讀場所,能夠增強記憶力」,這讓我想到,曾經在公園裡聽某一本書。後來,只要再次讀到那段內容,就會聯想到,當時在公園的畫面。
換場所閱讀,的確是可以增強記憶力的。但是讀一本書要換三個地點,在實際操作上,我覺得不是很容易!
2.情節記憶
作者建議,在第一次閱讀時,要將感到重要的地方,以折角作為記號。在第二次閱讀時,只需要讀折角的部分,而且要在一旁使用藍筆,將讀到的感受留下註解。
如果你讀到哪些部分,會產生「咦?」、「原來如此」的情緒時,大腦會比較容易將書中的內容記住(這不就是英文的Aha! moment嗎?)。
而選擇藍筆,是因為藍色對大腦而言,是能有效提升記憶力、思考力與分析力的顏色。
以上這些步驟,就是在活用大腦「情節記憶」的功能。
3.Output式閱讀
在第三次閱讀藍筆標註的部分時,同時要思考如何將所讀到的知識,應用於自己的人生。然後,在一旁寫下具體的內容。若有足夠的時間,可以製作Output 筆記本。因為用自己的話輸出,更能將所讀到的內容,留在長期記憶裡。
作者提到,不需要花太多時間撰寫output筆記本,我們只需要將書的精華,寫成新聞標題般的條列式就好。若是需要花太多時間的話,我們就會無法持續寫下去。
撰寫Output筆記的四個重點如下:
(1)寫出讀書目的
(2) 寫出書名與註解
(3) 將內容菁華寫成二十字之內的條列式資料
(4) 將行動計畫或具體行動寫成條列式
令我訝異的是,作者認為,只要有清楚的目標,其實,目錄、結語和謝詞,都不需要讀,這真是前所未見的獨特看法!
💕寫在最後
乍看之下,會以為《至死不渝的高速閱讀法》是一本追求閱讀量的速讀書,但越讀到後面,越發覺,它其實是一本鼓吹以終為始、行動至上的書。
在這本書中,作者不僅分享了高速閱讀的技巧,更重要的是,他強調了以目的為導向的閱讀方式。透過清晰的目標與有效的筆記,讓我們有機會,將閱讀轉化為真正的知識與能力。
閱讀不只是為了量,更是為了質。最終,大家都能在知識的海洋中,找到屬於自己的航道!
透過清晰的目標與有效的筆記,我們有機會將閱讀,轉化為真正的知識與能力。
#塔妮雅閱讀
#2025年第82本
@如何出版社
本文第一次刊登於 Readmoo閱讀最前線
塔妮雅的閱讀沙龍:https://vocus.cc/salon/tanja_read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